在人则精是魄,魄者鬼之盛也。
甚至认为民主根本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精神自身发展所要求。[5]165韦政通还引用有丰富政治阅历的张东荪的话说:中国必须彻底实行民主主义,因为民主主义和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办法完全相反。
认为这是在玩概念的游戏,哲学家都喜欢玩概念的游戏。他既不属于新儒家,也不属于自由主义。他没有躍身其中,内在地穿透中国文化的生命与精神。殷海光一生都在反传统,有关于此,韦政通曾经提醒殷海光,这种提醒曾使殷海光异常兴奋。三、韦政通属于哪一系 韦政通属于哪一系的问题,是必须而且也应该根据他个人的理想和他实际的理论工作的性质来确定的。
如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四教授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就已经公开表示,要努力将希腊的科学哲学精神、希伯来的宗教精神和罗马法的精神等与东方文化中之天人合德之宗教道德智慧、成圣成贤之心性之学,与圆而神之智慧、悠久无疆之历史意识、天下一家之情怀之真正会通[5]214。[5]156同时,从新文化运动时代开始,新儒家与自由主义直至此时,依然在各自以非理性的态度互相攻讦,双方采取的论说态度都还是不完全客观和不完全理性的。《礼记正义·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孔颖达注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者,天以覆为德,地以载为德,人感覆载而生,是天地之德也。
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实际上,阳明论天道、良知、仁理、天命、太极、易、诚、中这些存有的终极范畴,均不从实体(substance)、存在者(being)着眼,而是从过程(process)、生成(becoming)加以描述。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2)这个精灵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此是天道之创生。
(14)阳明所谓大化总是生机之大化、宇宙生命之大化,而其内在节律不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与昼夜往来: 蓋天地之化自始至终,自春至冬,流行不已者,常动常静。《周礼》之庐也,路室也,候馆也,皆是。
这幅存有的链条图颇类似于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宇宙进化论图像:宇宙生成(Cosmogenesis)→物生成(Biogenesis)→人类生成(Anthropogenesis)→心智生成(Psychogenesis)或灵智生成(Noogenesis),在宇宙进化之中,基本物质依照复杂性—意识原则(prineipie of complexit-consciousness,即机体上日趋复杂,精神上日趋显明)不断地突变乃至飞跃,而其中最有意义的两件事——生命的来临(the advent of life itself)与思想的诞生(the birth of thought)大概相当于阳明所谓的又精、至精与至灵至明的出现。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佐藤一斋在评注良知是造化的精灵一条时即明确指出:良知,即太极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此语引自王龙溪《答吴悟斋书》,查今之《横槎集》与《寤斋先生遗稿》均不见吴时来原书,或已佚。气、理、命、性、道、神、精、心、诚、中、极、易其含义(meaning)虽各自不同,但其实(reference)则为一也。(33)对阳明一系的调息工夫之研究可参见钟彩钧《王龙溪的本体论与工夫论》,《东海中文学报》2010年第22期。就身心关系看,精灵与形体会合方有吾身,这个精灵就是吾身之真己、生命之主宰,吾身即是精灵之舍(神舍)、神灵的殿。
在阳明的心学辞典之中,性、天理、仁理、良知、真己、精灵在存在论上就与气紧密绾结在一起,精灵究其实即是精灵之气。邓克铭:《王阳明思想观念研究》第二章《王阳明心学中之性体观的特色》之第三节《关于性即气之解释》,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46-55页。
《孟子·尽心》注云:‘心,人之神明。(14)《惜阴说》,《王阳明全集》卷七,第267页。
(《传习录》267:326-327) 这里再次显示出良知与造化同步的现象:夜来,万象形色俱泯,人之孔窍随之闭合,而良知亦收敛凝一,而至白昼,万象形色分明,人之孔窍随之敞开,而良知亦妙用发生。(15)钱德洪纂辑、曾汉才校辑:《阳明先生遗言录》,《新编王阳明全集》卷四十,第1603-1604,第1621页。(28)查铎撰:《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五,《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16册,第494页。精灵究作何解? 精灵作为一词,通常是指构成生命之为生命的内在活力,无之,生命就成为形体、躯壳而不复为生命。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③ 先秦文献讲生天生地、成鬼成帝,都是从天道创生的角度立论,《周易》讲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德经》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庄子·大宗师》更是明确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天地之化,本无一息之停,本体作为天理、良知、性体本身即是一生生不息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处在发用流行之中。就从一气流行来看,吾心亦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此意义上亦可以说是万象之一象,然而就吾心乃是灵气之结穴而言,吾心又不可谓之万象之一象,因万象均是在吾心这里感应为象,道无显晦,人所见有显晦,以显晦言,人心其机也,象即属于显晦之范畴。
这种生物观也是宋明理学对生命由来的基本理解。如何无良知?又如人参能退邪火,便是遇君臣而知义。
有了以上对精气聚而为物以及精灵、灵气观念的分梳,阳明的生命观就不难理解了。为何人的良知是造化的精灵?此涉及阳明的心灵观。
依此理解,天地万物都是形体与精灵相会而生,缺一不可(独阳不生,独阴不成),而精灵是神之盛,是五行之秀气。要之,阳明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说倘放在天道创生义这一大的思想背景下加以理解,实是儒道两家生生思想之通义,并无值得争议之处。⑤此处,鬼、神分别指形体与精灵,形体属于魄,精灵属于神(魂)。故无万象则无天地,无吾心则无万象矣。
在良知所指点的本心全体之中,真诚恻怛是奠基性的,本心在根本上乃是浑然与物同体之感通、感应的觉情与能力。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传习录》261:323)这段话确实不易理解,这不是因为阳明表述不清,而是因为究竟如何把握精灵以及生天地、成鬼神中的生、成二字,令人颇费思量。
学道之人,能以魂载魄,虽登千仞之山,面前止见一步,不作高山欲速之想,徐步轻举耳,不闻履草之声,是谓以魂载魄。二、至灵至明而为心 道无形体,万象皆其形体。
在人身而言,谓之良知。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
(38)王阳明良知概念是知孝知弟知爱知敬知是知非(知/道德判断)、好善恶恶(意/道德意志)与真诚恻怛(情/道德情感)三位一体之概念。‘五行之秀气也者,秀谓秀异。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36) 阳明以精灵、灵窍、灵气指点良知,说明良知本身即是一气韵生动的灵体,良知作为灵气、精灵之气,弥漫周流于宇宙之间,天地万物都是此精灵所造,这是天道创造的力量与生机,这一力量与生机体现于(embodied)人身之中,即是人之真己,即是一自信、自立、自主、自化之独立人格。
良知不外喜怒哀乐,犹天道不外元亨利贞。大黄苦能泻人,便是遇君臣而知义。
陈淳还说:心虽不过方寸大,然万化皆从此出,正是源头处。刘蕺山在解释阳明此处疗疾文字时指出:只是性体原是一源,故如人参温能补人,便是遇父而知亲。
牟宗三先生在其早期著述《精灵感通论》中就指出:阳明的精灵概念与柏格森的生命同其妙用,又说王阳明的精灵原则与朱子的理、道、太极同一作用:在存在方面是万有相互贯通。不知学之人,欲速躁进,履声铿然,如石委地,疾趋重跨,是谓以魄载魂,则体堕而神滞。